安全至上 演练先行——复旦大学与杨浦区生态环境局联合举行2023年辐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

发布时间:2023-07-12浏览次数:586

正值全国第22个安全生产月,为加强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安全管理,安全有效地使用核能技术,保障区域辐射环境安全,近日,2023年辐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在复旦大学举行。本次应急演练由杨浦区生态环境局、复旦大学联合主办,校资产与实验室安全管理处、辐射防护办公室、生命科学学院承办,区生态环境局有关人员、校涉辐作业相关师生等200余人观摩了本次演练。

演练模拟学校某学院两名研究生在做核酸标记实验前准备工作时,不慎溢洒实验需用的放射性同位素磷-32母液的事件。事件发生后,现场人员立即报告保卫处、辐射防护办公室、资产与实验室安全管理处等部门,随即,学校启动应急预案,保卫处在涉事区域外拉起警戒线,辐射防护办公室对涉事现场进行应急处置,资产与实验室安全管理处上报杨浦区生态环境局。区生态环境局接报后,即刻启动应急预案,分级传达指令,区辐射应急队伍第一时间奔赴涉事现场,联同校辐射防护办公室工作人员对涉事污染区域进行应急处置,并对现场进行应急环境监测,区生态环境局执法大队对事故原因展开调查。最后,在区生态环境局与学校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下,现场所有沾染磷-32母液的物品全部被放入放射性废物箱处置,污染区域得到有效处置,应急警报解除。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任国栋担任本次演练主持,应邀作了主题为“知‘辐’懂‘辐’,造‘辐’科研”的科普宣讲,对现场演练进行实时讲解及点评,并与师生进行互动交流。本次应急演练深入检验了区级和复旦大学辐射环境应急预案的实效性,达到了预期效果。

 

【科普小知识】:随着我国核技术开发利用的快速发展,核技术的安全使用和辐射防护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次应急演练中实验室所用的磷-32(P-32)核素,主要以核苷酸(如ATP)的形式用于DNA、RNA、蛋白质的放射性标记。标记后的物质用于分子杂交探针或者直接作为生化反应的产物进行检测。P-32的衰变方式为β-衰变,其峰值能量1.7Mev,平均能量0.6Mev,半衰期为14.3天。在空气中P-32的传播距离为6.1米,在有机玻璃中的穿透距离仅为0.61cm,因此,用1cm的有机玻璃板(不能使用铅防护,铅直接防护P-32会引起韧致辐射从而导致X射线产生)对射线进行屏蔽时,操作1.85×10^9 Bq以下的P-32是安全的。